法媒:中国“新消费者”有三大变化
在现在的中国,“新消费者”出现了:更务实,更理性,更追求“划算的交易”,不再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品牌,而是追求质量。绘制他们的肖像并不容易,但有三个变化不容忽视。▲2月8日,消费者在北京石景山喜隆多购物中心永辉超市购物。(新华社)
第一个变化是中国人现在寻求性价比最高的产品。“新消费者”想要物有所值。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准备购买二手产品。这在这个国家是一种全新的消费行为,以前人们只会买新的东西。
在新品销售中,品牌本身也不再是决定购买的唯一标准。产品的质量、耐用性或内在价值已成为决定性标准。强迫性消费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中国的新消费者们花时间比较产品,以便找到提供最好折扣的电子商务平台。在这方面,“平替”现象颇具启发性。
第二个变化与动机有关。和以往不同,中国人现在愿意把钱花在任何能让他们感到幸福的东西上——无论是身体上还是情感上。就像在欧洲一样,中国人对旅行、户外运动和开阔空间充满渴望。法国博圣轩咨询公司指出,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人)体育和休闲用品支出增幅超过服装支出和化妆品支出的增幅。在这种对幸福和舒适的追求中,“宠物经济”也在爆炸式增长。2024年,中国宠物市场增长7.5%,价值达近420亿美元。这种“返璞归真”也影响了奢侈品的销售,奢侈品越来越被认为是多余的。
第三个变化是,与欧洲消费者一样,中国人的消费越来越“本土化”。外国企业不再占据优势地位。从服装到化妆品,中国品牌在各个领域都变得更加成熟和高端化——而且往往比外国竞争对手更便宜。在体育服装领域,2009年收购了斐乐在中国业务的安踏已经成为耐克或阿迪达斯的有力竞争对手。在高端成衣领域,收购了法国卡纷的之禾集团以其优雅的服装走红。
对外国品牌而言,这些根本性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洗牌。外国品牌必须重新塑造自己,反思自己的“价值主张”。在中国的电子商务竞争市场中,问题不再是知道向消费者“如何卖”。为了在中国本土竞争中取得成功,外国品牌现在必须知道“卖什么”给中国人:一个产品,一种体验,还是一段故事?(编译/刘卓)
本文由法国《回声报》网站3月6日发表,原题为《务实、理性,甚至吝啬:中国“新消费者”的写照》,作者是拉斐尔·巴莱涅里。
监制 | 窦晨
审核 | 张伊宇 李琦
编辑 | 闫齐 底层人一直都是这样 谁说宠物经济爆炸式发展,每年狗咬死人咬伤人的事还少吗?外国公司的话你也信。 法媒太给面子!不如说绝大多数老百姓已经没钱,不敢花钱,尽量存钱。 拒绝奢侈品消费,物美价廉是宗旨。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点赞] 主要是钱袋子瘪了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的一种美德,与奢侈品消费格格不入。 崇洋媚外到务实,这个变化华夏赞!曾经洋人撵着看,现在洋人吃咱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