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星笔记 发表于 2025-3-7 20:33:57

普京邀以色列参加阅兵?伊朗现状中国两千年前就曾言中,当时说了什么?

据《world israel news》2025年3月3日报道,俄罗斯正式邀请以色列代表团参加2025年5月9日的莫斯科红场上的胜利日大阅兵。
这一决定让伊朗及其盟友震惊不已,甚至愤怒不已。
一直以来,俄罗斯在中东问题上与伊朗保持相对友好的关系,并在叙利亚问题上展开长期合作。


然而,这次公开向以色列示好,标志着俄伊关系正发生深刻变化。
更耐人寻味的是,伊朗一直寄望于建立“中俄伊三角”,以对抗西方。
但现实似乎狠狠打了伊朗一记耳光——俄罗斯正在悄然调整策略,而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拒绝被伊朗捆绑。
这使得伊朗的战略地位日益边缘化。
那么,俄罗斯为何选择此时拉拢以色列?
“中俄伊三角”真的成立过吗?


伊朗在这场地缘政治博弈中究竟失去了什么?
回溯历史,伊朗的军事短板似乎早在两千年前就已被中国人一针见血地指出……
俄罗斯为何“背弃”伊朗,转向以色列?

俄罗斯正式邀请以色列代表团出席,这一举动对伊朗来说无疑是一记重拳,意味着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外交策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过去几十年,俄罗斯一直与伊朗保持相对友好的关系,特别是在叙利亚问题上,两国曾密切合作,共同支持巴沙尔政府抵御反对派。
然而,这次普京的决定表明,他已不再视伊朗为最优先的盟友。


这种变化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多年来外交现实不断塑造的结果。
近年来,以色列在中东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其在网络战、电子战和先进武器研发方面的技术实力让俄罗斯十分感兴趣。
特别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遭受欧美制裁,关键高科技产品供应受限,以色列在某些领域成为俄罗斯潜在的技术供应方。
此外,俄罗斯与以色列在能源合作上也有所发展,以色列近年来积极开发地中海东部的天然气资源,而俄罗斯则希望借此影响欧洲能源市场,以色列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合作对象。


叙利亚问题也是俄伊关系破裂的一个关键因素。
自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伊朗一直是巴沙尔政府的坚定支持者,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派遣伊斯兰革命卫队参与战斗。
然而,2024年底,叙利亚政府在西方支持的反对派压力下崩溃,伊朗军队被迫撤离。
伊朗的撤退直接导致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影响力受到冲击,普京对伊朗的战术撤退深感不满,认为伊朗在关键时刻背弃了承诺,使俄罗斯陷入战略被动。


与此同时,以色列则趁势加强了在叙利亚的军事打击,对伊朗武装和黎巴嫩真主党目标发动了数次精准空袭,迫使伊朗进一步减少在该地区的存在。
现实政治是普京做出此决定的重要考量。
俄罗斯在中东需要一个可以牵制土耳其的力量,而以色列无疑比伊朗更适合这个角色。
近年来,土耳其在中东及高加索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特别是在纳卡冲突和利比亚问题上,土俄竞争加剧。


以色列与土耳其的关系长期紧张,双方在能源、军事和情报领域的对立,使得俄罗斯可以利用以色列来平衡土耳其的扩张。
相比之下,伊朗在地缘政治上的作用却越来越小。
普京的现实主义外交决定了,与其继续维持与伊朗的传统盟友关系,不如直接与以色列合作,以换取更实质性的战略利益。
“中俄伊三角”是否真的存在?

“中俄伊三角”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提出。


他认为中国、俄罗斯和伊朗可能会因共同的反美立场而形成一个松散的战略联盟,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削弱美国的影响力。
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一联盟从未真正形成过,更多的是理论上的推测,而非具体的政策安排。
中国的外交政策决定了它不可能加入这样一个针对西方的“反美联盟”。
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不结盟原则,强调推动全球多极化,而不是单纯地站队某一方。
尽管中国与伊朗保持着长期的经贸合作关系,特别是在能源领域,中伊签订了25年战略合作协议,中国也是伊朗最大的石油买家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愿意在政治和军事层面深度绑定伊朗。


事实上,在伊朗希望中国提供更广泛的军事支持时,中国一直保持谨慎,避免激怒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
即便是在联合国制裁伊朗问题上,中国也没有采取激进的反对态度,而是更倾向于推动外交解决方案,以确保自身的全球贸易网络不受影响。
俄罗斯的外交策略也表明,中俄伊三角并非现实可行的联盟。
尽管俄罗斯在过去与伊朗保持合作,但这种关系更多是基于战术需求,而非真正的战略联盟。


俄罗斯的核心利益在于欧洲和高加索地区,而非中东。
相比伊朗,俄罗斯更重视与中国的合作,因为中国不仅是俄罗斯的重要经济伙伴,也是其规避西方制裁的重要支撑。
因此,俄罗斯的外交倾向更可能是“中俄轴心”,而非“中俄伊三角”。
伊朗虽然试图推动这一联盟的形成,但其自身实力有限,使得这一设想难以实现。
伊朗虽然在中东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无论是在经济实力、军事技术还是外交手段上,都难以与中国和俄罗斯相提并论。


对于中国和俄罗斯而言,与伊朗的合作只是短期策略,而非长期结盟。
因此,所谓的“中俄伊三角”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伊朗显然对这一现实认知不足,导致其在外交博弈中陷入被动。
伊朗为何被抛弃?

伊朗的战略困境并非一时形成,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
中国历史上对伊朗的评价,早在两千年前就已作出。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首次与当时的安息帝国(伊朗古称)建立联系。
他在回国后向汉武帝汇报称,安息“外强中干,不足为虑”。
这一评价在唐朝时期再次得到验证,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在中亚展开激烈角逐,而当时的波斯人(伊朗人)却未能有效抵御外敌,最终被阿拉伯人征服。
现代战争中,伊朗的军事实力仍然没有本质上的突破。
在两伊战争中,伊朗虽然人口占优,但在战场上并未展现出明显的优势,战争持续八年之久,仍未能彻底击败伊拉克。


近年来,伊朗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军事行动屡遭以色列精准打击,面对以色列的空袭,伊朗始终缺乏有效反击能力,这也暴露了其军事力量的软肋。
伊朗的军工体系落后,严重依赖俄罗斯和中国提供武器装备,但由于技术封锁,其自主研发能力仍然较弱。
面对以色列这样技术领先的对手,伊朗在战术和装备层面上都难以形成有效对抗,最终导致其在中东的影响力逐步削弱。
未来伊朗的外交困境

随着俄罗斯对以色列的示好,伊朗在国际舞台上的孤立感进一步加剧。


过去,伊朗试图通过与俄罗斯和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以对抗西方的制裁和压力。
然而,如今俄罗斯的转向让伊朗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外交支撑点,而中国则始终保持距离,不愿被伊朗的对抗政策牵制。
伊朗国内的政治分歧也进一步加剧了其外交困境。
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主张与美国展开对话,以缓解经济制裁带来的压力,但这一立场遭到了哈梅内伊的强烈反对,伊朗国内围绕外交政策的争论日趋激烈。
在这样的情况下,伊朗未来的外交走向将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

闯入幸福直路 发表于 2025-3-7 20:52:04

太超前了,两千年?

用户3752096 发表于 2025-3-7 21:04:14

做人要厚道,不能因一己之私陷人与不义~

用户1482725 发表于 2025-3-7 21:22:04

中俄如果不珍惜伊朗这中东支点,好好扶持,早晚得有苦果吃

莊稼漢 发表于 2025-3-7 21:48:37

“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不结盟原则,强调推动全球多极化,而不是单纯地站队某一方”。说的太好了[点赞]

子敬 发表于 2025-3-7 21:49:09

中国不要有意搭理伊朗,这个国家和民族始终是看不起中华民族的,它自以为是强于中国的,只是利用一下中国而以。

蓝天闲云 发表于 2025-3-7 21:50:17

伊朗古称波斯。在汉代和中国就有来往,波斯商人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不过也就是经商而已。

AK教父 发表于 2025-3-7 21:56:03

还是老祖宗看人准,吾辈楷模。

子在川上 发表于 2025-3-7 22:00:05

对外色厉内荏,对内僵化保守,翻脸就背刺盟友,内部不团结被敌人渗透成了筛子,这种国家打交道都要小心

大头针 发表于 2025-3-7 22:07:55

哈哈哈哈哈,好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普京邀以色列参加阅兵?伊朗现状中国两千年前就曾言中,当时说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