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爆发粮荒,日媒栽赃“是中国人把我们的米吃贵了”日网友出面反驳
日本粮价疯涨,五公斤装大米卖到了3892日元,比肉还贵!面对民众的不满,日本政府终于拿出《食品供给困难事态应对法》,开始“限量供粮”!
然而,最离谱的是,部分日本媒体竟然将矛头指向中国,声称“中国游客来日本吃太多米饭,把价格炒高了”。
可问题是,2024年日本政府自己还出口了646亿日元的大米,这时候又哭穷,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事实上,日本的粮食危机早已埋下伏笔。
日本粮荒加剧,米价暴涨
2025年3月,日本的粮价危机进入白热化阶段。
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超市门口,经常能看到焦急排队的人群,甚至有超市为了防止抢购混乱,采取了限购措施,每位顾客只能购买一小袋大米。
有人拍下视频上传社交媒体,抱怨:“连米饭都吃不起了,工资没涨多少,粮价却翻了一番。”
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日本的大米价格以惊人的速度上涨。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3月,每5公斤装的大米价格已经涨至3892日元(约合190元人民币),同比上涨90%。
这一涨幅远超普通日本人的工资增长幅度,使得粮食成本成为家庭经济负担的重要部分。
特别是低收入人群,他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有些甚至开始减少每日主食的摄入量。
面包、泡面等替代食品的销量迅速增长,而在传统上被视为“廉价主食”的米饭,如今却成了负担不起的奢侈品。
面对粮价暴涨,日本政府不得不启动《食品供给困难事态应对法》,减少特定食品的供应量,希望通过削减市场供给,让大米价格趋稳。
然而,这一政策反而加剧了市场恐慌,超市频频出现粮食抢购潮,不少商家趁机哄抬价格,使得普通消费者更加难以承受。
有日本民众在社交媒体上感叹:“再这样下去,日本会不会回到战后的配给制时代?”
粮价飙升的同时,餐饮行业也受到沉重打击。
许多连锁便当店、拉面馆和寿司店纷纷调高售价,甚至有商家直接减少米饭分量以应对成本上涨。
消费者对此怨声载道,甚至有网民调侃:“以前是点牛肉饭,现在只能点白饭,未来可能只能闻饭香了。”
然而,在这场粮食危机中,日本政府和媒体并没有深入探讨问题的根本原因,反而找到了一个“替罪羊”——中国游客。
他们声称,是外国游客,尤其是中国游客的大量购买,推高了日本的大米价格。这一说法迅速在日本社会引发争议,但实际数据却很快打破了这一荒谬的论调。
日媒甩锅中国,逻辑前后矛盾
当粮荒引发社会恐慌后,日本部分媒体开始炒作“外国游客抢购大米”论调。
全日本新闻网(ANN)在2025年2月16日发布了一则报道,声称“大量中国游客在横滨中华街、东京银座疯狂购买日本大米,导致日本本地居民买不起米饭。”
该报道附带的画面显示,在超市排队的人群中,有一些讲中文的游客正在结账。
这种带有煽动性的报道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发酵,部分日本网民开始指责外国游客“抢购”日本粮食,甚至有人呼吁政府限制外国人购买大米。
然而,真实数据却直接打脸了这些媒体的说法。根据日本农业部和观光厅的统计,2024年上半年,所有外国游客在日本购买的大米总量,仅占全年大米产量的0.5%。
换句话说,即便所有游客全部停止购买大米,对日本粮食市场的影响也微乎其微,根本不可能导致粮价飙升。
而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在2024年全年却出口了价值646亿日元的大米到其他国家,明显与国内粮食短缺的说辞相矛盾。
类似的“甩锅”行为,日本媒体并不是第一次做。过去几年,日本在食品价格上涨时,媒体屡次将矛头指向中国市场。
例如:2023年,日本牛肉价格上涨时,日媒曾报道“中国消费者进口大量日本和牛,导致国内牛肉价格飙升”,然而数据显示,中国市场的和牛进口量占比不足5%。
2024年,咖啡豆价格上涨,部分日媒再次炒作“中国年轻人咖啡消费增长,导致全球咖啡价格上涨”,然而事实上,日本的咖啡价格上涨主要受国际供应链问题影响,与中国消费无关。
现在,日本再次将粮价问题归咎于中国游客,试图掩盖真正的原因——政府农业政策的失败和利益集团的操控。
然而,日本社会的许多有识之士并不买账,许多网民在社交媒体上讽刺道:“如果中国游客这么有能力,那是不是连我们的工资都该让他们来涨?”
日本粮荒的真正原因
日本粮价暴涨的根源,实际上是政府长期实施的错误农业政策,以及农协(JA)等利益集团的市场操控。
日本政府早在1970年代就开始推行“减耕令”,要求农民减少水稻种植,以维持粮价稳定。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执行,这一政策反而导致国内稻田种植面积不断减少,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数据显示,2023年,日本全国的稻田面积相比10年前减少了15%,直接影响了市场供应能力。
与此同时,日本的粮食流通市场几乎被日本农协(JA)垄断,该机构掌控了全国90%以上的粮食流通渠道。近年来,农协通过一系列手段,操控大米价格,使其持续上涨。
2024年,农协提高大米收购价格40%-50%,人为推高市场成本。
通过囤积库存,在市场供应紧张时故意减少投放,以维持高价。
影响政府决策,阻止政府过早释放储备粮,以保证农协能从价格上涨中获取最大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农协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日本农协不仅是农业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之一,同时还通过政治献金影响政府决策。
据统计,2021-2023年间,日本农协向自民党输送了1.4亿日元的政治献金,使政府在粮食政策上更倾向于保护农协利益,而非消费者利益。
政府的不作为,使得粮荒问题愈演愈烈。
2025年2月,日本政府被迫释放21万吨储备粮,但由于释放量远低于市场需求,价格并未明显回落。
这种象征性举措,反而加剧了市场恐慌,让更多人选择囤积粮食,形成恶性循环。
日本政府原本有机会缓解粮荒,但却迟迟不愿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更讽刺的是,他们最终选择了一种最简单的“应对方式”——将责任甩锅给中国游客。
这种甩锅行为不仅毫无依据,还掩盖了真正的问题,让社会舆论陷入无意义的争论,而非关注粮价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案。
结语
从2024年开始,日本粮食危机逐步显现,而到了2025年,米价暴涨90%已成为普通民众难以承受的负担。
然而,这场粮荒的根源,既不是中国游客的大量购买,也不是偶然的市场波动,而是日本政府长期扭曲的农业政策、农协的市场操控,以及政府在危机处理上的无能。
日本媒体试图通过炒作“中国游客抢购大米”来转移公众视线,但事实已经证明,真正影响粮价的,是政府对农业的干预和利益集团的操控。
与其找“背锅侠”,日本政府更应该反思自己的政策失误,重新调整粮食供应链,才能真正缓解民众的生活压力。
无论如何,炒作“中国游客抢购日本大米”这样的谣言,不仅不能解决粮荒问题,反而只会让日本政府的公信力进一步下滑。
而中国游客,依然可以选择更便宜、更优质的大米,而不必受日本市场价格的波动影响。
最终,日本的粮荒,终究是日本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中国的责任。
参考文献
环球时报《又甩锅中国?日本网民都看不下去了》
央广网《大米风波暴露日农业政策问题》
央视新闻《总台记者观察丨日本米价高涨 政府首次投放储备米能否“降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