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率创新低?看看古人是如何用酒催婚催生的
这是酒度VOL的第528篇原创。
文 I酒度VOL(ID:thevolcn)图 I源自网络
由于种种原因,当代中国人的生育意愿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如今的年轻人,甚至连婚都不想结了:丨2024年,中国结婚登记数跌至610.6万对,创下45年新低。事实上,纵观中国历史,催婚催生一直是古代王朝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当今年轻人对婚姻的“佛系”态度,与古人“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形成鲜明对比。有趣的是,翻开历史,酒——这个今天社交场合的快乐水——竟是古人提升生育率的“硬通货”。
为了鼓励生育,古代王朝有多拼?
丨越王勾践的“酒肉KPI”:生娃送酒,还能撸狗撸猪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增加人口绞尽脑汁。越王勾践的“生育激励套餐”堪称经典:生男孩奖励两壶酒加一条狗,生女孩则送两壶酒配一头猪。这可不是简单的“酒肉福利”——狗象征忠诚,猪代表富足,酒则寓意庆贺,组合拳直击古人对家族兴旺的渴望。 更“卷”的是齐国管仲,他规定生三胎免女性赋税,生五胎直接派官府保姆上门带娃。古人或许不懂“育儿成本”,但深谙“物质刺激”的奥义。 丨汉代的“单身税”:不结婚?罚到你肉疼如果说越国是“胡萝卜政策”,汉代则挥舞起了“大棒”。汉惠帝规定,女子15岁不嫁,每年多交五倍人头税(相当于全家口粮钱)。换算到今天,约等于月薪1万的单身女性每年罚6万,堪称古代版“单身税”。 更离谱的是晋朝:女子17岁未嫁,官府直接“包办婚姻”,强制分配对象。难怪古人感慨:“早婚保平安,晚婚靠运气。” 丨酒与粮:古代生育的“硬核保障”除了政策威逼利诱,古人还从“后勤”入手。东汉献帝时期,除了免除孕妇本人的赋税以外,还免除孕妇丈夫的人头税和服劳役,为的是让丈夫能够更好地照顾怀孕的妻子,给予孕妇丈夫休陪产假;宋代则首创“举子仓”,用官田租金资助贫困家庭养娃;明朝为了鼓励早婚早育,对于贫困家庭,除了向其发放钱财,粮食和乳娘,缓解其生育压力外,还设立养济院、药馆等机构,帮助贫困老百姓渡过难关;清代康熙直接奖励五胞胎家庭五石米、十匹布。在这其中,酒更是贯穿始终——它不仅是庆贺新生的仪式符号,更是实打实的“营养品”:粮食酿造的黄酒能补充热量,产妇坐月子时喝米酒活血,甚至婴儿洗澡水都要掺点酒驱邪。
时代的新难题那么问题来了,现代人为什么不喝这杯“催生酒”了?对比古代,现代社会的“生育成本”早已从“一壶酒一头猪”升级为“一套房一座山”。高房价、天价彩礼、职场压力,让年轻人调侃:“结婚不如养猫,生娃不如攒钱旅游。” 而“酒”也从生育奖励变成了“996加班后的解忧水”——毕竟,连自己都养不好,哪敢轻易“干杯庆新生”?
更微妙的是性别观念的变化。古代“重男轻女”催生了溺婴和性别失衡,如今女性经济独立,婚姻从“必选项”变成“可选项”。正如网友吐槽:“古代催生用酒,现代催生用‘鸡汤’,但鸡汤喝多了也会腻啊!”
历史的启示:
从“罚酒三杯”到“对症下药”古代王朝的催生政策虽简单粗暴,却揭示了一个真相:生育率背后是经济账。唐代降低婚龄、清代取消人头税,本质上都在减轻家庭负担。而今天,政策也开始转向——住房补贴、托育服务、抑制天价彩礼,试图复制古人“物质激励+制度松绑”的组合拳。
或许未来某天,年轻人举起的不再是“生存压力”的苦酒,而是“幸福成家”的甜酿。毕竟,生育率的本质不是数字游戏,而是普通人能否在柴米油盐中,尝到生活的甘美。
当年的计生政策就是教育大家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幸福一生。观念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 社会造成的…! 新婚姻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