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任国务卿之后,中方给卢比奥“改名”,一字之差令外媒异常兴奋
在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后,他提名的卢比奥顺利通过了内阁任命,以99比0的绝对票数被美国参议院批准出任国务卿。而在他正式就职之后,中方对他的称呼也发生了改变。有美媒敏锐的发现,中方突然把“卢比奥”的中文译名改为“鲁比奥”,不再是此前的马可·卢比奥这个名字。
乍一看只是一字之差,却令西方媒体异常兴奋。一些外媒甚至猜测这是否意味着中方可能解除对他的制裁,还有记者质疑中方是否有与鲁比奥进行通话的打算。
对于这种猜测,只能说——西方媒体确实想多了。
在中国的官方翻译中,新华社一直是“金标准”。查看新华社的报道,你会发现早在2015年,甚至更早,就已经采用了“鲁比奥”这个译名。这并不是中方在搞什么小动作,而是基于语言规则和人名翻译规范。
比如,“鲁”在音译上对应“Ru”,像“鲁尼”(Rooney)和“布鲁斯”(Bruce),而Rubio当然自然翻译为“鲁比奥”。过去由于他在国内的知名度不高,译名没必要统一。但如今卢比奥“飞黄腾达”,当上国务卿后,一个规范的译名也是合情合理的。
至于解除制裁,更加不可能,因为制裁名单一直是以英文名字为准的。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也回应说,没有注意到这个变化,更重要的是他的英文名。换句话说,中方制裁的是这个人,不是他的姓名。所以,期望通过改变译名来解除制裁,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就出现一个问题:被中方制裁的鲁比奥,如何充当中美战略沟通的“桥梁”呢?
历任美国国务卿都会在中美关系发展中扮演一定角色,比如前任国务卿布林肯访华时还受到中方高规格接待。而到了鲁比奥这里,外交政策上的鹰派立场和被中方制裁的背景,让他的未来扑朔迷离。
令人玩味的是,尽管特朗普在就职前后曾多次谈及中美关系,但从未提及鲁比奥的制裁问题。这种选择性“遗忘”是否传递出某种信号?
不少人猜测,特朗普任用鲁比奥,只是让他充当“传声筒”的角色。因为作为一名国务卿,鲁比奥看似位高权重,但连选择自己说话的权利都没有。
特朗普已经为他准备好了发言人,塔米·布鲁斯,一位非常保守派的女主持人,是卢比奥的死对头,在节目中多次辱骂卢比奥。
此外,美国政坛内窥视国务卿之位的人不少,一旦鲁比奥表现不佳,随时可能被替代。其中格雷内尔作为特朗普的“特别任务”特使,资历深厚,是最具竞争力的继任者。
鲁比奥的政治前途或许会重蹈蒂勒森的覆辙。回想2017年,蒂勒森就因与特朗普的分歧而在一年多后黯然下台。多家美媒预测,鲁比奥很可能是史上“短命”的国务卿之一。有人甚至戏谑地表示,如果他能干满一年就是个奇迹。
回到中方给“鲁比奥”改名这件事上,中方制裁的是他这个人,至于未来是否会将其移除制裁名单,这不取决于我们,而是取决于鲁比奥以及其背后的特朗普政府。
对这件事情感兴趣的美媒,与其将焦点对准中方,不如去问问鲁比奥本人。是否准备好承认错误、调整立场,为改善中美关系拿出实际行动。 “鲁”在音译上对应“Ru”,像“鲁尼”(Rooney)和“布鲁斯”(Bruce),而Rubio当然自然翻译为“鲁比奥”用两个英语单词来解释一个西班牙语单词的发音问题,牛! 鲁莽的“鲁”,中国的文字在美国人那就是骂也当成赞[呲牙] 再次显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龙的传人,上下5000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西方人用一生的所学也不会懂得中国文化! 给他打上了鲁莽的标签 中方制裁的是这个人,不是他的姓名[呲牙] 中方突然把“卢比奥”的中文译名改为“鲁比奥”会中文的人都知道鲁比奥的鲁姓也可以代表粗鲁鲁莽的意思![呲牙] 主要是为了避免在宣传上遭遇尴尬,比如有人会问中国外长为什么要和一个被制裁了两次的反华分子通电话?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小小的改动就令国外异常惊动。文字取胜。运筹帷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