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资本市场要重视三个关键
今年以来,从新“国九条”到“科创八条”“并购六条”,以及“9.24”政策,“1+N”政策体系加速落地、不断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韧性和内在稳定性不断增强。如何更好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12月26日,由重庆市委金融办等指导,江北区政府、江北嘴中央商务区管委会主办的西部金融研究院《重庆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4)》发布暨资本市场发展研讨会上,著名金融学家,国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西部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吴晓求围绕“如何发展好中国资本市场”展开主题演讲。
吴晓求表示,资本市场不仅是融资的市场、财富管理的市场、具有风险收益率的风险市场,也是投资的市场,能够推动一个国家资本业态的多元性,促进国家产业的迭代升级。其间,金融至关重要,特别是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起到“助推器”作用。因此,资本市场发展要重视认知、竞争力、流动性储备预期机制三个关键。
“首先,要构建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认知。”吴晓求认为,监管部门、交易所的重要职责是确保监管在透明下进行,要求发行人、上市公司充分披露信息,既是资本市场存在的基本原则,也是投资者有序交易的基本前提。在法律规章、制度引导、信息披露透明的前提下,让市场经济发挥调节作用,而不是过度干预,这就要求系统的改革。同时,资本市场发展需要严罚重罚违法者,要让违法者承担较大违法成本,而不是让中小投资者承担相应的后果,特别是一些涉及欺诈、财务造假行为的企业,要让其责任人承担相应的财务责任和法律责任,减少投资者心中的顾虑。
其次,提高上市公司竞争力。资本市场是投资上市公司未来成长性的市场,上市公司有没有竞争力,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也是其立足资本市场的筹码。上市公司竞争力不仅限于静态利润,还包含企业技术进步、科技创新、产业赛道、管理思维等,后者决定投资者对其的未来预期。要提升上市公司竞争力,就意味着调整改革IPO理念,推进中国上市公司结构性转型,注重回报,不过度把股票市场债券化。“否则,将扼杀资本市场的生命力,不利于具有创新力的科技企业发展。”他表示。
从过往经验看来,没有流动性储备预期机制的市场是不能发展的。“资本市场不仅仅需要投资者,也需要市场力量来推动。”吴晓求说,当市场出现风险或危机时,只有具有流动性储备的国家机构,即央行有能力承担国家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稳定的最后力量。
“近期,央行关注资本市场,并创设互换便利、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政策工具,就是在为市场构建流动性储备的预期机制。”吴晓求谈到,这表明央行正从传统走向现代,把资本市场发展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之中,将给市场带来强大的信心和底气。
上游新闻记者 郭欣欣 那100,000亿到基建又要抓好多人了,所以把实体工具推动起来才是用在刀刃上,实业真正赚到钱才能有稳定的收入,员工才有更好的未来。大基建收入只能去到一小除人,对社会的推动力其实不大[奋斗] 几大平台搞的各行业拼命内卷,企业赚不了钱怎么生存?怎么提高员工工资?平台不倒所有人终究都是牛马! 我个人倒是觉得:沿海地区的各类交通设施已经夠满足需要不要再搞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了。省下点钱可能的话延长义务教育至高中。不过我建议(已提过若干次):教育制度应进行改革,十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女童4岁,男童5岁入学;大学4年,硕博士连读5年。这样女孩23岁,男孩24岁就能博士毕业。(现在是28岁才能博士毕业)整整缩短了4年)加上延长退休一个博士生可以为国家服务41年。 应该直接补贴困难家庭,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困难的人群。 走老路是被广大群众看不起的,也不是先立后破的范围之内的,到处借钱和债留子孙后代是无为之举,建议长痛不如短痛,开源节流是上上策之举。 再就是把明显带有技术优势的产品卷成白菜价,这种自残式的扩张到底可取不可取,没有人研究一下吗?海外投资的回报要不要考虑一下?捐助的规模要不要审视一下? 首先,刺激消费和基础设施投资需要平衡;以便造成良性循环。货币政策将用于民生化。在经济刺激政策条件下,政策反过来,会很好的帮助经济发展。至于后期加码,各方面民生政策力度会加强,鼓励各方面经济发展。涸泽而渔,不如授人以渔。 该选哪个行业来存放我们的财富? 加强保障性政策制度建设,让老百姓敢花钱,敢创业 , 敢生育,这应该是长期发展路线,不能太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