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 发表于 2024-10-9 19:58:36

全网吐槽的“文字讨好症”你有吗?这是内耗还是礼貌?|第2眼

https://inews.gtimg.com/om_bt/OMsI34orexGs0jEzHo1GnBfH_yDX55c1-GGXk2wiD-orAAA/641

10月9日,#微信文字讨好症# 登上热搜。有网友表示,自己已经“确诊此症”,想改掉却又欲罢不能;也有网友表示,感觉这样是在传递正向情绪,没什么不好。全网吐槽的“微信文字讨好症”是什么?你有吗?这种现象究竟是过度内耗还是客气礼貌?
https://inews.gtimg.com/om_bt/OnXEoSPAAOOuyCzGTSqETg_XZ9HZBGyDnC4ws9AWC9iHEAA/641

https://inews.gtimg.com/om_bt/OBVXtZBqb4P7DMDlFUs8vyscLK9MDsifjdWQmCK4C25LEAA/641

▍全网吐槽
“微信文字讨好症”是什么?有何表现?
微信聊天时,你爱配语气词和表情包吗?
“好滴”
“好哒”
“好呀”
“是呢”
“……哟”
“……哈”
https://inews.gtimg.com/om_bt/OK_JO1P3Gqvw3M64VSQ2HQJSPGUPsAqqJ5BCaHjIJZRr4AA/641

https://inews.gtimg.com/om_bt/OwN9qhA6b6S2VP4I7jE4ZqWQwDSpdEQLCYlghl2D9ROL8AA/641

绞尽脑汁用上语气词,配上一个调皮又不讨人厌的表情包,这是微信聊天时的你吗?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我们在微信聊天时,总是会习惯性地在句尾加上“哈”“啦”“呀”“滴”等语气词或者“~”“!”等标点符号。近日,这种“微信文字讨好症”成为新词,引发了网友讨论。
“微信文字讨好症”名字听着很陌生,但这个行为却太熟悉,指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友善、缓解尴尬,在一句话末尾加上各类语气助词和标点符号,或者说完后立马跟上一个表情包。
这种现象时常发生在线上对话场景,如公司内部通信工具和微信对话框里,这熟悉的操作一下得到了大家的共情。
有媒体曾针对“文字讨好症”做了问卷调查。
在232份的调研数据中,有92.24%的受访者都表示自己遇到过有“文字讨好症”的交流对象;91.8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文字讨好症”的行为。
https://inews.gtimg.com/om_bt/ObcrBZvQnQn3pX6OlZ3FdT8-SK5yyl-aEJPHC0n4s-bvgAA/641

你有“微信文字讨好症”吗?到了什么级别?不妨对照看看——

◆第1级,喜欢用“叠词”
这一类人在微信聊天中,经常使用叠词。
比如:“嗯嗯”“好的好的”“来啦来啦”“Okk”……
这类用法,更常见于职场中的同事之间、上下级沟通,以及乙方回复甲方等话术中。仿佛使用了叠词,就能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满满的诚意。有时候,还会特意加上波浪号(~~~~~),试图让任何句子都变得客气、随和。
◆第2级,喜欢用“语气词”
这类人在微信聊天中,必须要加语气词。
比如,不说“好”,一定要说“好哒”;不说“对”,一定要说“对滴”……有的人,甚至会在叠词的基础上,叠加“语气词”,比如“嗯嗯呢”“对滴对滴呢”……
这一用法,更常见于朋友之间和情侣之间的互动中。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一般是想提升双方聊天的愉快氛围。
◆第3级,一定要加“哈哈哈哈”
这类人在面对别人的分享时,不会只回复“哈哈”,一定要3个“哈”以上。
比如:“我也觉得哈哈哈哈”“对啊哈哈哈哈哈”……
“哈”越多,越能证明自己真的有被对方笑到。
https://inews.gtimg.com/om_bt/ORXweKVoqrwHEDlZzUVhL_VF3-b_itn4j4HrichrgwedUAA/641
这种行为,可能发生在跟“不是很熟的人”的聊天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尴尬,维持友好的表面关系。
◆第4级,一定要加“表情包”
这类人在用完叠词、语气词,并加了“哈哈哈哈”后,还会在收藏的几百个微信表情中,挑选一个最有趣的发过去;
一旦有人发消息,他们会习惯性立刻回复;一来一往的聊天后,最后一句一定要由自己结束。仿佛只有这样做,这场“交际战”才算圆满收官。
▍看法不一
是客气礼貌,还是过度内耗?

虽然“微信文字讨好症”已经很普遍,但网友们对它的存在却有不同看法。
有的网友认为,自己之所以会这样是为了清晰表达自己的友好,其背后反映出人的乐观、积极、外向、随和、有趣,并不代表着内耗、伪装或卑微。
“有没有可能,人家只是不想那么尖锐?”
“叫‘微信文字礼貌症’更好吧,看起来更有人情味。”
“这样才能体现出我的情绪呀~”
https://inews.gtimg.com/om_bt/OMR69GNbtI6YPfURAJzv_R5tzxhhv6tI8MfWjSTgDU8iUAA/641

https://inews.gtimg.com/om_bt/OHZQvgjAyQP4oBkKP4HNTauhTUoSuRhCTe_HAy58f1rUUAA/641

https://inews.gtimg.com/om_bt/OyJD2_-_gDdUwyQG6FsX0pmw4j7DpS9ENsMPxE7BnvvuQAA/641

也有网友表示,感觉这样的现象已经普遍到让自己无法做一个单纯简单回复的人了,不仅自己分不清别人到底是不是真的亲切,也会出于担心被别人误会自己不友好,而谨慎地加上语气词或表情包,以免被误解。
“分不清有些人是有文字讨好症还是真的亲切。”
“这样聊天太累了,不如做自己。”
“别人都加,我不加,好像我多不想聊一样。”
https://inews.gtimg.com/om_bt/OjpAkS2MxroYiOrWZSVE5TkOGIb1bYIt92_LmqULjQNuQAA/641


https://inews.gtimg.com/om_bt/O8htLyeUbQlOyOohTQ3uRqsVWQGOo-HVC7dW6NNVa_8ewAA/641

你对“微信文字讨好症”是什么看法?
https://inews.gtimg.com/om_bt/OaiSK8pVeXb5bR05O8yXY-hoZLiLlQyZbnAlNxbUTZ39cAA/641

▍专家解答
“文字讨好症”为何普遍?如何对待?
现如今,微信等网上社交平台已成为我们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微信上如何聊天,构成了我们的一种“人设”,更是与陌生人交流时留下的第一印象。然而同一句话,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有时甚至南辕北辙,语气词、表情包等也就应运而生。
从人际心理学的角度看,尊重是获取信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文字讨好症”并不是一种心理病症。
在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陈武看来,在对话中加入语气词或者表情包,更多是一种考虑对方感受的表达方式,所以把它称为“文字讨好”,但从实质上来说,没有到所谓的“讨好”这一程度。
大家对于这一类“讨好体”的普遍使用,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利他动机”。
“有时候人们会遇到所谓的‘不讨好’,比如回一个简单的‘好’。当他人向我们这样表达时,可能会带来不友好或不舒服的感觉,因此很多年轻人希望在自己表达时尽可能礼貌,是一种亲和与利他的动机,尽量不给他人带来伤害。”
其次,这也是一种社会性成长。陈武发现,有的年轻人在线下见面时可能很“i人”(性格内向),不知道如何与他人表达,而在线上沟通时,可以通过活泼亲近的文字内容拉近社交距离,和线下交流形成一种互补。
https://inews.gtimg.com/om_bt/OKm0fKZtVJCinxp3aQP-QDGcs5PXojXuDlXk3QvEAd9LEAA/641

“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麦拉宾曾提出一组数据,信息的传递=7%言语内容+38%语音语调+55%的肢体语言。线上交流只有文字,对于人的心理加工来说,文字有点儿冷冰冰。”陈武指出,文字只能占据表达的7%左右,大部分是来自于非文字信息,比如手势、表情,这是人际沟通交往中的基本规律。同样一段文字如果不加语气词和表情,很容易出现一些误会和矛盾。“文字+表情总体来说能包含更多社会性信息,能弥补文字交往的不足。因此用表情来丰富文字,本身是积极的。”
什么是合适的社交姿态?社交文字表达如何才能“你好我也好”?
在陈武看来,社交表达方式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大,有些人可能喜欢热情一点,有些人就喜欢简单一点。“我觉得不要想太多,最好是自己觉得怎么舒服就怎么来。”
“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真诚一定会被感知,真实总能引发共鸣。
“用自己最适合的方式交流,不用去揣测别人的动机是什么,尤其是从负面的角度去揣测,更不要随意给他人贴标签。”陈武说,“不要去控制别人,如果别人跟你不一样,我们也不要去想太多。和而不同,这是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点。”
除此之外,要在做自己的过程中动态调整。想用表情包就用表情包,想简单回答就简单回答,如果真的很担心自己说话被误解,还可以选择打电话。陈武表示,“在沟通中,如果一条路走得很累,就换一条路走。”
(资料来源:半月谈、青年文摘、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北京日报、全媒派、网友评论等)

文 | 记者 陈诗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网吐槽的“文字讨好症”你有吗?这是内耗还是礼貌?|第2眼